中国股市──何处是顶峰?


果您是位中国读者,恐怕该为“泡沫”打开香槟欢庆一番,毕竟过去两年中国大陆股市飙升了超过400%。而如果您不是中国人,那火热的大陆股市基本上与您无缘了,不过现在香港、新加坡及周边地区的股市也开始追随大陆。虽说泡沫总有破裂的一天,但有时候它并没有某些人预想的来得那么快,中国似乎就是这样。

中国的泡沫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今年以来,新华富时中国指数基金(FXI)上涨了72.7%。另一家基金Matthews China(MCHFX)则上涨了81.3%,总资产激增至20亿美元,不过,该基金经理人Richard Gao说,现在他们已非常小心。一家名为U.S. Global Investor China Region Opportunity(USCOX)的基金今年的涨幅已达73.4%,经理人罗密欧•达特(Romeo Dator)因此决定增加现金头寸。封闭式基金Greater China Fund(GCH)今年上涨了30.8%,协助管理该基金的Franki Chung仍“担心”无法实现强劲预期。

如今中国公司已拿下好几个市值“第一”了。像中国石油(PetroChina Co. Ltd.),虽然上周遭到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减持,但今年以来的涨幅仍有50%,其总市值高达3,830亿美元(竞争对手英国石油(BP)为2,380亿美元)。中国人寿 (China Life Insurance Co.)的市值达2,460亿美元,是大都会保险(MetLife Inc.)或保德信金融集团(Prudential Financial Inc.)的近五倍。再如中国国航(Air China Ltd.),以331亿美元的市值超过同行国泰航空(Cathay Pacific Airways Ltd.)、澳洲航空(Qantas Airways Ltd.)和美利坚航空(American Airlines)的市值总和。

中国A股市场2005年一度跌至8年低点。政府当年启动涉及1,400只股票的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市场的一大不确定因素,进而成为股市回暖的转折点。与此同时,中国的通货膨胀上升导致实际利率降至负水平,再加上大陆投资者缺乏对外投资的渠道,使得股票和房地产投资的吸引力大增。

但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即使中国央行最终动用了加息手段来抑制经济增长,但股市仍在上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最近的降息则被看成是为中国市场的投机活动大开了绿灯。中国企业的利润之高已达到令人吃惊的水平。根据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的数据,今年上半年H股公司的利润增长了41%。投资和买卖A股对大陆公司的利润也有贡献。

为了抑制投机,中国政府应该大幅提高人民币汇率,或是允许汇率自由浮动。刻意压低汇率水平的做法已导致经济上出现诸多扭曲现象。如今,坐拥1.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正试图靠放宽对外投资来缓和通货膨胀。

负责管理共同基金Sparx Asia Pacific Opportunities(SPAPX)和Sparx Asia Pacific Equity Income fund (SPAIX)的香港机构PMA Investment Advisors分析师汤姆•诺顿(Tom Naughton)表示,若人民币实行自由浮动,它该比现在高出三到五倍。他表示,中国股市的上扬行情已进入尾声,但离泡沫化距离尚远。现在的估值水平仅仅是偏高,但还未离谱,因此还不到回调的时候。现在诺顿仍在买进中国移动(China Mobile Ltd.)及其他公司的股票。

在大陆投资者将蜂拥而出的憧憬推动下,新加坡的S股(收入主要来自大陆的新加坡上市公司)也像H股一样在上涨。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中国证券市场部总监李晶(Jing Ulrich)预计,明年大陆投资者购买的港股市值将达到300亿美元,而在港上市大陆企业的流通市值是3,450亿美元。

基于泡沫通常会有的演化过程,达特估计,大陆股市“理论上将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再涨一倍“。

那么有什么能放缓股市的上涨?本周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可能会制定出新的通胀控制政策或允许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政策。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目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就有些过高,中国公司的盈利预测应作下调。目前市场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11.3%,2008年将增长10.6%。

眼下,Fisher Investments的肯•菲舍尔(Ken Fisher)仍在畅饮着这“泡沫”充盈的香槟。他说,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股市涨的太快太多,因此在股市连创新高的大牛市下,的确存在悲观的看法。他透露了自己看好的中国基础建设板块,例如华能国际(Huaneng Power International Inc.)和上海石化(Sinopec Shanghai Petrochemical Co. )
转至《巴伦周刊》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