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神话
“如果是那位大师,他会怎么做呢?”
眼下,惊魂未定的市场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贝南克(Bernanke)字字句句都仔细斟酌,试图从中揣测他是否会通过减息来化解目前这场信贷危机。在这种情势下,把他与前任──传奇般的格林斯潘(Greenspan)做一番比较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此对比或许有些不公平,而且也不应对贝南克现在的决策产生影响。格林斯潘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位化解危机的高手,人们忘不了他是如何带领市场走出1987股市崩盘和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危机,也忘不了在美国2001年初科技泡沫破灭及同年九月遭受恐怖袭击后,他是如何为市场力挽狂澜。这一切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在人们心目中,当市场爆发危机的时候,他总能迅速而果敢地采取行动,帮助市场摆脱危机。
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格林斯潘能够被人们尊奉为一位富有决断力的领导者,那只能说他太幸运了,实际上他在应对这些危机时的反应相当迟钝,而且多数市场参与者当时都认为他的处理力度不够,时机也太晚。
我们以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为例,这一事件从很多方面来看与今天的局势很有几分相似。当时由于新兴市场的货币纷纷贬值,加上俄罗斯拖欠外债,金融市场陷入动荡,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像近期出现的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致使市场大幅下挫一样。而现在的结果也和当时差不多,数家卷入相关业务的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的偿付能力受到了威胁。到长期资本公司宣布破产、最后不得不依靠一家私人银团才得以存活之时,标准普尔500指数累计下跌了近20%。需要指出的是,这个银团是由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威廉•麦克多诺(William McDonough)设法组织起来的,格林斯潘在此期间根本没有动用利率工具。
当长期资本公司被拯救的消息于9月下旬对外宣布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次日才决定降息25个基点。市场对此反应平平。当时信贷市场陷入冰冻状态,就如同眼下这般;股市在10月份的头十个交易日中也跌至历史新低。
Fed 理事会理事劳伦斯•梅耶(Laurence Meyer)在其2004年所写的A Term at the Fed中回忆道,“此次降息幅度之小,非但没有起到平息市场不安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它们的怀疑,认为Fed或许觉得此次问题还不够严重……格林斯潘如今成了攻击对象。”
当年10月中旬,格林斯潘出人意料地在两次利率决策会议期间宣布再次降息25个基点。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在其关于格林斯潘的传记Maestro中写道,格林斯潘自己并不想再次降息,但之所以如此是迫于麦克多诺和时任Fed副主席的艾利斯• 瑞夫林(Alice Rivlin)的压力。到了1998年底,FOMC例行会议再度宣布降息25个基点。市场度过了难关,格林斯潘也登上了《时代》(Time)杂志的封面,身份是“拯救世界委员会”的主席,这也是如今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此外,2001年初科技泡沫破灭时,格林斯潘的大幅降息举措也成为世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这轮降息始于1月3日,同样也是在两次利率决策会议期间作出的决定,而这一降就是50个基点。梅耶在他的书中写道,格林斯潘“已经决定,应该让市场认为Fed是在有意识地提前采取行动──它不应被视为是Fed在面对迅速恶化的情况时作出的迟到的反应。”
在历史会如何看待他的问题上,格林斯潘得偿所愿,不过真实情况是当时美国经济已经发生反转。就在格林斯潘进行“前瞻性”降息时,标普500指数已经较前一年9月创下的高点下跌近16%。
降息对市场的缓和作用是短暂的,股市在稳定数周后于2月中旬跌至新低。在此之后又下跌近四成,Fed在这期间则连续降息11次,甚至是股市2002年末触底之后利率依然在降。如此看来,所谓“前瞻性”也不过如此。
在1987年股灾和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后,格林斯潘的确迅速作出了降息的决定。但Fed这样做并非因为困顿的市场本身发出了求救信号,而是Fed认为这两次受公众高度关注的重大事件极有可能会抑制整体的经济活动。
为了帮助市场度过危机,Fed在混乱的局面下自掏腰包提供了结交易和承担信贷所必需的流动性。而这正是贝南克在眼下的市场动荡中所采取的措施,他们都采取了大量常规公开市场操作以及放宽贴现窗口贷款条件的手段。
从这一方面看,贝南克采取的措施较格林斯潘在1998年更具先发制人特点,而且方式也与格林斯潘在1987年和2001年9月时的做法颇为类似。而且贝南克此举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作出的:即若以目前这场危机下股市的稳健表现(较历史高点仅回落约5%)判断,今天这场危机的威胁程度不及以往。
值得注意的是,Fed在联邦基金市场进行的巨量公开市场操作是以现行目标利率5.25%完成。这意味着整个银行系统不需要降息。而贴现窗口一直鲜有银行问津,这暗示银行系统并非像外界宣传的那样囊中羞涩。
这样说来,除非贝南克深信当前的市场危机非常有可能对经济全局造成破坏,否则何以要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这也正是格林斯潘在1987年股灾和2001年911 恐怖袭击后迅速下达、而在1998年和2001年初却姗姗来迟的信号。那么如今支持贝南克下令降息的证据何在?几乎所有的证据要么显示经济非常强劲,要么与是否出现信用危机,又或是与房屋市场是否下滑有关。
的确,就业数据令人失望。但从历史角度看,目前美国的就业形势处于“完全就业”水平,难道美国就一定要急着降息?目前的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上的低水平。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还从未有过在像今天这样低的实际利率下发生经济滑坡或衰退。
然而贝南克仍然承受着市场要求降息的巨大压力。短期固定收益和利率期货市场的走势明显暗示市场预计会降息,而舆论的天平也倒向降息的一方。
如果降息的原则条件能得到满足,即强劲的经济面临巨大风险,那贝南克就该顺应市场和舆论的要求──假如他认为降息与他维护物价稳定的职责相符。
但如果认为贝南克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才能被称做名符其实的“大师”后继者,那对他是不公平的,而且也太过抬高格林斯潘了。作为Fed现任掌门,贝南克到目前为止一直能够迅速而适当地采取行动,并克服反应过度的诱惑,这都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Trend Macrolytics LLC的首席投资长。)
眼下,惊魂未定的市场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贝南克(Bernanke)字字句句都仔细斟酌,试图从中揣测他是否会通过减息来化解目前这场信贷危机。在这种情势下,把他与前任──传奇般的格林斯潘(Greenspan)做一番比较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此对比或许有些不公平,而且也不应对贝南克现在的决策产生影响。格林斯潘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位化解危机的高手,人们忘不了他是如何带领市场走出1987股市崩盘和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危机,也忘不了在美国2001年初科技泡沫破灭及同年九月遭受恐怖袭击后,他是如何为市场力挽狂澜。这一切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在人们心目中,当市场爆发危机的时候,他总能迅速而果敢地采取行动,帮助市场摆脱危机。
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格林斯潘能够被人们尊奉为一位富有决断力的领导者,那只能说他太幸运了,实际上他在应对这些危机时的反应相当迟钝,而且多数市场参与者当时都认为他的处理力度不够,时机也太晚。
我们以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为例,这一事件从很多方面来看与今天的局势很有几分相似。当时由于新兴市场的货币纷纷贬值,加上俄罗斯拖欠外债,金融市场陷入动荡,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像近期出现的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致使市场大幅下挫一样。而现在的结果也和当时差不多,数家卷入相关业务的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的偿付能力受到了威胁。到长期资本公司宣布破产、最后不得不依靠一家私人银团才得以存活之时,标准普尔500指数累计下跌了近20%。需要指出的是,这个银团是由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威廉•麦克多诺(William McDonough)设法组织起来的,格林斯潘在此期间根本没有动用利率工具。
当长期资本公司被拯救的消息于9月下旬对外宣布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次日才决定降息25个基点。市场对此反应平平。当时信贷市场陷入冰冻状态,就如同眼下这般;股市在10月份的头十个交易日中也跌至历史新低。
Fed 理事会理事劳伦斯•梅耶(Laurence Meyer)在其2004年所写的A Term at the Fed中回忆道,“此次降息幅度之小,非但没有起到平息市场不安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它们的怀疑,认为Fed或许觉得此次问题还不够严重……格林斯潘如今成了攻击对象。”
当年10月中旬,格林斯潘出人意料地在两次利率决策会议期间宣布再次降息25个基点。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在其关于格林斯潘的传记Maestro中写道,格林斯潘自己并不想再次降息,但之所以如此是迫于麦克多诺和时任Fed副主席的艾利斯• 瑞夫林(Alice Rivlin)的压力。到了1998年底,FOMC例行会议再度宣布降息25个基点。市场度过了难关,格林斯潘也登上了《时代》(Time)杂志的封面,身份是“拯救世界委员会”的主席,这也是如今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此外,2001年初科技泡沫破灭时,格林斯潘的大幅降息举措也成为世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这轮降息始于1月3日,同样也是在两次利率决策会议期间作出的决定,而这一降就是50个基点。梅耶在他的书中写道,格林斯潘“已经决定,应该让市场认为Fed是在有意识地提前采取行动──它不应被视为是Fed在面对迅速恶化的情况时作出的迟到的反应。”
在历史会如何看待他的问题上,格林斯潘得偿所愿,不过真实情况是当时美国经济已经发生反转。就在格林斯潘进行“前瞻性”降息时,标普500指数已经较前一年9月创下的高点下跌近16%。
降息对市场的缓和作用是短暂的,股市在稳定数周后于2月中旬跌至新低。在此之后又下跌近四成,Fed在这期间则连续降息11次,甚至是股市2002年末触底之后利率依然在降。如此看来,所谓“前瞻性”也不过如此。
在1987年股灾和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后,格林斯潘的确迅速作出了降息的决定。但Fed这样做并非因为困顿的市场本身发出了求救信号,而是Fed认为这两次受公众高度关注的重大事件极有可能会抑制整体的经济活动。
为了帮助市场度过危机,Fed在混乱的局面下自掏腰包提供了结交易和承担信贷所必需的流动性。而这正是贝南克在眼下的市场动荡中所采取的措施,他们都采取了大量常规公开市场操作以及放宽贴现窗口贷款条件的手段。
从这一方面看,贝南克采取的措施较格林斯潘在1998年更具先发制人特点,而且方式也与格林斯潘在1987年和2001年9月时的做法颇为类似。而且贝南克此举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作出的:即若以目前这场危机下股市的稳健表现(较历史高点仅回落约5%)判断,今天这场危机的威胁程度不及以往。
值得注意的是,Fed在联邦基金市场进行的巨量公开市场操作是以现行目标利率5.25%完成。这意味着整个银行系统不需要降息。而贴现窗口一直鲜有银行问津,这暗示银行系统并非像外界宣传的那样囊中羞涩。
这样说来,除非贝南克深信当前的市场危机非常有可能对经济全局造成破坏,否则何以要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这也正是格林斯潘在1987年股灾和2001年911 恐怖袭击后迅速下达、而在1998年和2001年初却姗姗来迟的信号。那么如今支持贝南克下令降息的证据何在?几乎所有的证据要么显示经济非常强劲,要么与是否出现信用危机,又或是与房屋市场是否下滑有关。
的确,就业数据令人失望。但从历史角度看,目前美国的就业形势处于“完全就业”水平,难道美国就一定要急着降息?目前的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上的低水平。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还从未有过在像今天这样低的实际利率下发生经济滑坡或衰退。
然而贝南克仍然承受着市场要求降息的巨大压力。短期固定收益和利率期货市场的走势明显暗示市场预计会降息,而舆论的天平也倒向降息的一方。
如果降息的原则条件能得到满足,即强劲的经济面临巨大风险,那贝南克就该顺应市场和舆论的要求──假如他认为降息与他维护物价稳定的职责相符。
但如果认为贝南克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才能被称做名符其实的“大师”后继者,那对他是不公平的,而且也太过抬高格林斯潘了。作为Fed现任掌门,贝南克到目前为止一直能够迅速而适当地采取行动,并克服反应过度的诱惑,这都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Trend Macrolytics LLC的首席投资长。)
评论